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2017五月份藝文精選

影像:霾哥來了

發表日期:3/25
導演:魏閤廷
美術:吳豫潔
聲音製作:貓說音樂
動畫:吳豫潔、魏閤廷
道具協力:周盈孜
後製協力:簡士閎
埔里照片提供:劉明浩
監製: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
協力: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山里好巷

【配音】
霾哥:Niaws-鳥屎
男孩:游崴至
女孩:湯韶葳
廣播:張力亞

【聲音製作】貓說音樂 meowtalk music
音效|宋兆永
音樂|宋兆永、陳映芝
 
《霾哥來了》以逐格偶動畫的形式、各類詼諧的音樂引用、回收紙板及不鏽鋼刷材料製作擬人化的角色,講述氣塵中細懸浮微粒事件,並以諧音「麥擱來啦」期許著這樣的環境傷害有著逐漸降低的可能性。

影片中鎮民及霾哥互相傾訴彼此的困擾與原由,「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拿起了話語權的霾哥唱歌吐露居住人體的心聲,仿自藉由影像一切達到了和解。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持續發展運作著,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尤其當這樣的存在開始聚眾孳生,讓我們不得不正視之時。 (/收訊不良)




專輯:《Semper Fenima

藝人:Laura Marling
發行年分:2017/03
發行公司:Kobalt Music Group

沉吟低喃,念念有詞,Laura Marling的第6張錄音專輯一慣乍看之下灑脫輕聲帶過,然寫的卻是極為入世,在世間邊角與人擦撞後,挖出的一些心事。其哀而不傷的聲線,本次更遊走在民謠和爵士之間 ,無論懺悔、追憶、女性自覺的題目,都能靜靜b地娓娓道來,化成一則短篇故事。如〈Wild Fire〉裡寫的,是即使細微如塵,在風雨過後還會浮出來刺人的小事,傷口還在等待撫平,她哼唱領人進入自己的房間,我們只需躺下,就能癒合自己,無論那是什麼,都會好的。專輯名字Semper Femina一詞則道出專輯走向與關懷,在洪荒裡,與世界的對話如此不易,她則一反常態,只是旁敲側擊人們的渴求。當我們仍在爭辯民謠該走向何方的時候,她已跨到另一維度歷險了。(/許人碩)





展覽:紙感.空白一片

時間:2017/02/20~2017/06/03
地點: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以生活角落不同用途的紙質育成密垂紙林,陌生的紙類名諱是生活中最易被忽略感受的密友,越親近,越疏遠。

「君不見長河之水天上來」,實則展覽也無意讓大家落入資訊小百科的說文解字形式,單純讓人進入玲瓏空間與紙共舞,閉上眼體驗想像感受:遠眺山峰薄霧裊繞、幽暗隧道盡頭幽芒乍現,層白堆疊,拂動皮層末梢,安能輕易分辨?

以白為形,以空為題,「紙感‧空白一片」不想帶給觀眾過多的紛擾踏雜,只想歸還一份最純粹的初心感受。(/收訊不良)





演出名稱:迷宮小劇展《第一夜》

演出團隊:曉劇場
演出時間:2017/5/11~2017/5/21

製作人:葉育伶︱執行製作:陳怡庭︱音樂設計:李方︱平面設計:陳玟均 
導演:鍾伯淵︱排練助理:洪健智 
演員:曾珮、陳俞彤、鄭詠元、陳怡庭、晁鍾仁、陳丁翰、張庭芬、陳家誼、徐曼婕、江子逸 

曉劇場推出迷宮劇展《第一夜》,邀請新舊團員及觀眾,一同蒞臨2014年搬遷後的排練空間,回「家」演出自2010年首演的作品。一窺平實的日常生活,所孕育出難解難分的母女/子、姊妹/弟難題。

尋常的話語深埋線索與揭露,每個迴彎角落前往下一個衝突,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隨聲立斷,揮刀理不清的心底迷宮一一迎面,五月份在華江整建住宅區呈現,恰逢街區歷史,每一個善意的安排,不見得帶來令所有人微笑的結果,「如果沒有你,日子怎麼過?」(文/收訊不良)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座談花絮文章彙整(2011/12~2017/04)

音像作品發表《沒有信仰的教徒》、《餘燼之後》映後座談文字記錄


最可愛的笑容,最真誠的擁抱-《全世界最可愛》座談逐字稿紀錄


聲音魔法師擬音師-《擬音》映後座談活動花絮


異鄉求生的矛盾與束縛《再見 可愛陌生人》座談文字紀錄


讓生命成為自身的敘說者-《筑位》映後座談文字記錄


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黑熊森林》映後座談記錄


飛渡重洋的「非法」人生-《再見 可愛陌生人》映後座談文字紀錄


Mind TRAVEL 私|影展(上)映後座談文字記錄


Mind TRAVEL 私|影展(下)映後座談文字記錄


依偎著聲音前進,搭著肩膀環島去。《黑暗中上路》紀錄片特映會活動花絮


消逝中的人與城《汾陽小子賈樟柯》映後座談 文字全紀錄


不回頭的夢 《我們這樣拍電影》


臺灣首映|我地港澳電影節《收割,開路!》文字全記錄


《獻給摯愛》映後座談 文字全紀錄


「紀錄片與藝術:藝術欣賞的導演觀點」座談文字紀錄


「紀錄片與環境:老鷹想飛的故事」座談文字紀錄


「紀錄片與社會實踐:2016社會公義電影獎」座談文字紀錄


「紀錄片與歷史:尋找布洛斯基的旅程」座談文字紀錄


「紀錄片與社會倫理:罪行之後的悲劇改寫」座談文字紀錄


《生日驚喜》無聲的情感流動


寂寞四部曲:《守夜人》、《提魂者》、《羅爾德》、《少女蘇雲》


《美味的垃圾》咀嚼剩食的價值


脫口罩,找藍天! 宛如《魔戒》的石化工業


「脫口罩,找藍天! 影像行動計畫」 府中15巡迴場映後座談文字紀錄(2)


「脫口罩,找藍天! 影像行動計畫」 府中15巡迴場映後座談文字紀錄(1)


《靈山》原民靈魂的低語


《脫口罩,找藍天》為一口新鮮空氣請命


《紙雕家庭的藝享世界》為愛閱讀看見愛


《小騎士闖通關之美夢成真》勇闖生命的界線


周浩鏡頭下的《龍哥》在他的世界裡活著


在大城市漂泊的藏族人們《無處為家》


從《暴民》與《末代叛亂犯》仰望消失的理想國


從《神戲》道出新住民意識與無盡的愛


當為人母後 想起《我和我的T媽媽》


《基改?天老爺!》-基改食物大解密


來自遠方的《海上情書》臺灣首部遠洋漁業紀錄片


三部短片 對應創作者現實世界的寫照


《演習》即實戰 實戰即《演習》


兩部紀錄片 寄送臺灣對山林環境與水源保護的書信


《河北台北》 從口述歷史追尋父親的記憶


紀錄史明傳奇一生《革命進行式》


在《回家》的路上哼唱《蘆葦之歌》


未婚小媽媽的故事在愛中輪轉


教育的目的v.s.學習的理由


紀錄居家照護員細膩的《長情的告白》


音像作品發表《失去練習曲》、《毛毛雨》精彩回顧


《Mainay.男人》映後座談紀錄:男孩長大成為男人 保護消失的部落文化


H花媽再次探訪《我的星星兒》的旅程


《原民會戰功冊》 潘朝成導演為原住民正名發聲


《那山人這山事》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紀念蘇蘭 活到最後一刻 教到最後一課


府中講堂《東南亞變貌與多元視角》精彩回顧


《一個女藝術家之死》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府中講堂《回家真好:「我的家庭最甜蜜」選片指南》精彩回顧


府中講堂《光影裡的心旅行:「旅行的意義」選片指南》精彩回顧


府中講堂《臺灣動畫短片大躍進》精彩回顧


《島國殺人紀事》三部曲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府中講堂《疏離與平庸──麥可漢內克「冰川三部曲」導讀》精彩回顧


《馬修定律》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府中講堂《尋找真實:從「再見•真實」TIDF精選回顧輯談起》精彩回顧


府中15講堂《見證敢動的時代》精彩回顧


《河口人》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府中15講堂《城市的邊緣─從長洲到府中:電影中的城市社群地貌》精彩回顧


《築巢人》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台灣黑狗兄》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正面迎擊》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多格威斯麵》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有怪獸》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核擊:動畫實驗選》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艾未未.草泥馬》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掌鏡》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晃遊身體》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同志大遊行》專題講座精彩回顧


《櫃裡孩》徐欣羨導演映後花絮


《摔不壞的攝影機》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邊城啟示錄》李立劭導演映後座談


《飛行少年》黃嘉俊導演映後座談


《少年U2的搖滾旅程》影評人黃孝儀映後座談


《約翰藍儂:紐約城瞬間》影評人陳德政映後座談


《誰在那邊唱》龍男‧以撒克‧凡亞思導演映後座談


《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華天灝導演映後座談


《金甘蔗影展-前進大林蒲 影片集》映後座談精彩回顧


多桑的待辦事項 映後座談花絮報導


「府中15」聲音工作坊──聲音、影像加乘下的巨大魔力


法國新浪潮的時代意義


重訪臺灣新電影:聞天祥談侯孝賢導演


慢一點比較快:《姊妹,賣冬瓜》隨時準備上路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2017四月份藝文精選


電影:日常對話

上映日期:2017/4/14
導演:黃惠偵
監製:侯孝賢
製片:李嘉雯
攝影:林鼎傑
剪輯:林婉玉
配樂:林強 許志遠 志樂制樂
發行:鏡象電影

「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夾雜在女兒及孫女的、台語及中文的、哭訴與撒嬌之間的心頭疑問,纏繞著家庭生活的心底呢喃。止血發炎、增生癒合,導演黃惠偵及團隊用攝影機輕撫看似癒合的傷口,直探陳年疤痕下的過往疑惑;剪輯師林婉玉回訪《我和我的T媽媽》影像素材,完成《日常對話》,一舉奪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回臺映演。
以愛為名的探尋,可以繼續走到哪一步?視線穿透舊屋破窗的裂隙,一道透明窗花阻擋了進一步的窺探;緊鎖的質疑能否層層剝開?句句與親族對話欲言又止的線索,看似茶餘飯後的聊天,又掀起了多少看在眼底放在心底無法輕易脫口而出的逃避?
愛,到底有多沉重?(文/收訊不良)






演出:鯨之駅

團隊:南島十八劇場
地點:台南藝文特區拾壹庫+UBar
時間:2017/4/14~4/16

南島十八推出第三部城市舞台作品,邀請撰寫《艾草》及《迷路》的編劇曾玉潔跨刀改寫五歲孩童的記憶迷霧:與父親在合作大樓一隅偶遇的鯨身。詞語奔流之際,地景幻變,層疊樓舍拔地立起,也在震盪之中頹然跌落。
幽暗之中的聲波傳導,空氣中的波動依舊,演出場地「拾壹庫」改建自鐵路舊倉庫,舉行各式藝文展演活動,在音頻的擺盪縫隙,當凝結的時間再次流動,崩塌樓層內所聽聞的鯨之歌,是屬於城市貌變的悲嘆?還是內心無法止歇的橫流妄想?如果《52赫茲我愛你》中的獨唱鯨詠代表了寂寞之聲,那麼《鯨之駅》在傾頹的瓦礫之中,又如何呢喃出了更深一層的自我碎裂景致?
你聽見了「它」的聲音嗎?(文/收訊不良)







展覽: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時間:2017/1/15~5/14(交陪境)2017/3/25~6/25(全境)
地點:蕭壠文化園區
總策展人:龔卓軍
策展團隊:陳盈瑛、高森信男、陳伯義、陳宣誠

交陪一詞源自臺灣廟宇文化中自發形成的聯境組織,於慶典活動中具有相同精神信仰的廟宇互相邀請彼此加入的廟慶出巡行列。籌備及發展許多周邊事件、相關田野研究、座談活動……等歷時兩年的《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初期團隊在沙淘宮整建現場的廟宇花崗岩石刻畫保存難題中,後續決定採用拓印保存的廟宇畫師潘麗水作品,也於展場完整展現。
引用策展人於《交陪藝術誌》文中提及:「在疊層繁複與歷史悠久的寺廟藝術中,我們當於何處尋找到它們的『當代性』?」以島為名的城市浮洲影像裝置及主展館,將民間影像及台灣攝影史、美術史、當代藝術史揉合,提供給新世代思維的翻轉。(文/收訊不良)







音樂:LONERS GET LONELY TOO

專輯:《Loners Get Lonely TooEP
藝人:Magnus Bechmann
發行年份:2017/01
發行公司:Brilliance

來自挪威,發跡自By:Larm festival,年僅20歲的Magnus Bechmann這張EP展現其對樂曲掌握的早慧自信,與製作人 Erlend Mokkelbost合作之下,歌曲每個斷點的切入都流暢自在,彷彿嚐到入甜味的grunge,每首歌詞乍看之下都相安無事,然表面下幾乎都是悲傷後的自省,可他總能找出解套,使你下一刻卻又如同奔馳在日落大道上,留下歡快後的殘影,吉他與編曲毫無拘束地溶解交織,思緒正在走壁飛簷。同名單曲〈Loner Get Lonely Too〉在其擅長的吉他solo陪襯下道出微甜的寂寞,〈Second Chance〉副歌唱著 "You could get a second chance,If you wanna change it all,You could get a new life,If you call the number on your screen" 像是要拉你一把,卻又迎來一記輕微耳光,回到現實。(文/許人碩)


文章同步刊載於聯合文學 4月號/2017第390期

2020亞洲電影觀察團觀影筆記

 (編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