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接錯天線】2017台北電影節:01《玩尾女人》(Zoology / Зоология):重要的話說三次,但重複做三次的動作不見得多重要。


《玩尾女人》(Zoology)(Зоология)
導演:Ivan I. Tverdovskiy
攝影:Aleksandr Mikeladze

在動物園擔任飼料採購員的娜塔莎(Natalya Pavlenkova飾),長出了尾巴,面對身體異狀,找不著解決辦法,讓尾巴成了自己裙襬下的秘密,跟著鏡頭一路從片頭搖晃到片尾。不穩定的鏡頭,帶給人的不是自由無拘束的感受,反倒更有著窺探及不平衡的詭譎感,對生活的不平衡、對職場的不適應、以及對周遭一切格格不入的左右搖晃,讓人暈頭轉向。

如果尾巴對靈長類動物來說能夠具有平衡的能力,對貓科動物來說能夠傳達某種情感,那麼娜塔莎的尾巴,除了聯繫起與男主角的關係,又用力擊打著什麼樣的周遭人際關係?同事與上司的七字玩笑、母親傳頌著來自街坊鄰居的故事、醫師翻閱著病歷不看病體只信奉一直檢查失敗的X光檢驗,娜塔莎忘情地面對這一切,在餐桌上笑著。

猩猩的尾巴、獅子的尾巴、小白鼠的尾巴、駱馬的尾巴,還有娜塔莎的尾巴,跟她用來餵食動物們的香腸,也酷似尾巴。當鏡頭持續用著斷裂的方式跟隨著不斷意外顯露於外的尾巴,娜塔莎用她的真心餵食著周遭一切:與男主角的戀情、與動物的日常招呼、以及面對同事顯而易見的霸凌,陪伴著娜塔莎的,只剩下尾巴。

重要的話說三次,但重複做三次的動作不見的多重要。娜塔莎在煙台抽了菸回到室內,翻開櫃前的香氛罐,鏡頭分鏡三次拍攝同一鏡位的動作;同樣的手法出現在與男主角的擁抱,也可能還有更多的無奈日常,日復一日的重複著更多的三次輪迴。觀眾窺看期待著顯露的尾巴,娜塔莎將她自身全心奉獻出來,獻給觀眾,獻給劇中的人生。

長相極具特色的Natalya Pavlenkova
平凡的就像是個平凡人,但卻令你忍不住對她留下了記憶。


接錯天線的嘟囊:

1.台北電影節此部片的字幕翻譯署名Hitchcock,天啊太想認識了!
可以見到希區考克本尊嗎?(觀落陰哏再次出動)

2.影展手冊的介紹「孤獨中年女子短短數日內的奇幻旅程,宛如一場生命已越過山丘...」
被我發現了喔,手冊寫手是李宗盛的《山丘》的愛好者吧(伸出貓掌狂擊),一樣想認識!收訊不良邊看手冊腦袋一邊狂哼「越過山丘~~~雖然已掰了頭」(是無頭騎士嗎?)

3.男主角Dmitriy Groshev是在演一位同志吧?
(詳情請見精彩床戲片段)
(感謝友人邊看電影邊大笑說出這句話)
(繼《台北物語》後2017一代年度笑點獎就決定頒給你了)

4.如果想在陸地上體驗暈船的感受,看這部片完全可以讓你身歷其境。

自以為台北電影節專題傳送門(快來點我嘛!)

恩,你在呼叫我嗎?(電眼攻勢)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2017七月份藝文精選


影像:《第19屆台北電影節》
影展日期:6/29~7/15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

焦點影人專題中義大利藝術家尤里‧安卡拉尼將現實影像編輯打散重組,世界在鏡頭的形構之下成了另一個角度的群落集合,依附在影像上的意義彷彿集體遷村的居民,在異地落腳生活,但處處可見楚楚可憐的生活遺跡,無法輕易抹除卻也無法直指原本想像的狀態。
見山不是山,見樹是否又見了林?鏡頭鎖定的肢體與片段之間,影像乍然斷裂成型;機器手臂舞動之間,炫目難解的動作取代眼球的移動;引擎發動的火花,在行車過後留在沙地的痕跡;競技場外的一切,照常運行,只是沒被放置螢幕之際,觀眾可能從未知悉。畢竟,「從昨晚到今天我們所有人應該有些什麼領悟……」「但沒有也沒關係。」 (/收訊不良)





音樂:Mindscape Implosion
團體:Mindscape Implosion

難以想像台灣孕育出了《Mindscape Implosion》這樣一張概念專輯,難以定義,既迷人又憔悴之歌,由迷幻且暴烈樂風的領路,所有歌曲像是以不同形式說著同一則故事,卻都毫無預警地使聽者經歷一場不醒夢。

以〈Beyond the World, Beneath the Representation〉作為序曲,中間的插曲彷彿指向了一段遺落時光,從〈Simizolam〉的副歌透出了無比的情緒張力,及面對現實之難的自白,而〈In the Light〉的清碎唱法那樣的質感,是說書人用盡力氣,也要還原那段不易收藏的日子。但就像往事、遺憾突然出現在眼前。一如剛剛發生的事。前面無法說的,都在末尾的〈Behind the Clouds,Before the Sunrise〉被收束成一道光。而整張專輯最難抓住其風格變化的〈1964〉一曲,像是一個背著背包離開的少年,提問著人的一生要如何快樂的死,也像是緩緩訴說著年少時代的所有總和。(/許人碩)





表演: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WSD)
演出時間:2017/07/1~7/9
演出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民俗手工藝的《岩隙》,在絲線棉絮攀爬之間賦予聲音;從當代速食戀愛概念發展人群關係的《坐坐茶室》,紅線之間纏勒草食與肉慾的螺旋;視覺風格強烈如畫如雕像的《三位一體》,將你的視覺深深囚禁在浮石雕刻之間;藉由衣飾動作的遮掩與挺立的《紅衣女郎》,展現如柱如蛭如禽如花,風情萬種卻有引人肖想與畏懼的當代標誌;懷抱探險未知世界夢想的宇宙世代,展演屬於音樂及數位影像結合之間的光年逃竄;於街頭呈現的《不見》,則將帶來在巷弄游移之間的石泥土人,捕捉你眼角的細微顫動,以及計算當代孤寂與剎那的歡笑的《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在數位訊號減滅之前,瞥見重生的曙光。多檔精彩節目及活動,都在四年一度的《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中,等你一一來挖掘體驗。(/收訊不良)




(photo courtesy of許岑竹)


展覽:《日麗高雄》(Fabric of Kaohsiung Life)
展期 : 05/27-08/31
地點 : 駁二大義區C6倉庫

許岑竹用了三個多月的駐村時光,曬出了一片屬於高雄的日曆街景,化作共享著公共空間的私人親暱隱私與公眾目光的接觸屏幕,織造了這樣的屬於高雄生活的圖像意識。每座城市有著屬於自己的街道景致,這次岑竹可愛的呈現了屬於高雄鄉親的生活點滴及自己一針一線的秘密,有日常的起居生活、有狂野的內藏波濤、有不為人知的小確幸,也有著這樣恬淡自宜的生活態度。日麗萬里的高雄,曬起了高雄的,讓人無法睜眼直視穿透的光芒。
午後的陽光灑下,風把衣裙衫褲當作了試衣間揚起了自己的選擇及嘗試,生活如何呈現、生命如何流轉,所有的一點一滴,都顯露在這樣不為誰停留、為誰止步的時光流洩之中,輕擺搖動。(文/收訊不良)


文章同步刊載於聯合文學 7月號/2017第393期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2017六月份藝文精選



影像:文學‧閱影展
影展日期:5/26~6/8
地點:台北光點

「2017臺北文學季.文學閱影展」從文學出發,讓大眾再次接觸經典,探問原著與改編、藝術如何解放的可能,但絕非教條,而是實踐與扣問,當邊界再次被消除,觀眾從中尋找對話,與之共感。

而巴索里尼的光影如自成一座肉身聖殿,幕幕寫實,卻突然轉出諷刺的詞與虐的語言。道德在這裡失去邊界,身軀在此連結思想,沒有人能再偽裝成功,像是以管窺看常民的生活—我們的內裡—那道刮痕留在那裡。誰都沒看到,也誰都有看見。他的角色都是虛妄,鋪成性本惡的磁場,靜止在情色被揭露的那一刻。(文/許人碩)



音樂:
藝人:Harry Styles
專輯:《Harry Styles》同名專輯

自單曲〈Sign of the Times〉發佈以來,Harry Style像跳水選手,一個轉圈姿勢,蓄勢待發,華麗有時,落水一瞬,卻是衝向渾沌大氣層,直接往銀河某個不知名星系噴發,沒有人知道他會航向何方,無聲的太空艙日子,偶像不再,不再規格化,他像是找到新大陸,重新向我們居住的星球傳送座標。

以〈Meet Me in the Hallway〉作為舞台序幕,編曲精彩而不俗,其他單曲的表演,也展現其對各種音樂類型的內化與吸收,輯裡更是處處散發著英搖在樂史裡積累出的光暈,無束不羈,可以把人們帶去任何地方,這是他遺落的航行日記,也是一座紀錄自我的標本博物館。(文/許人碩)




劇場:《叩!叩!死神》
演出團體:野孩子肢體劇場
演出時間:2017/06/17
演出地點: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我也有一堆故事有頭沒尾,或有尾沒頭,甚至有的只有幾個身體想像的片段。但,記錄下來是有必要的,有天,故事會自己生長。」生與死,界線看似清楚卻如同纏繞銜尾蛇,編織著身體風景;看似有意義的故事,現實生活卻往往炫目地令人無法輕易招架。

2011執行《默劇出走》計畫,團長姚尚德在中國及台灣各地即興現地演出,以誇張的肢體表情及前凸後翹的體態服裝與民眾互動。這次《扣!扣!死神》走過台北文山劇場、桃園廣藝廳及澳門,並於六月來到嘉義,肉身獨行。無法言說的,也就默默地蔓生在這樣的攀爬靜默裡,敲打觀眾心中的每一則寓言。「一線斷時,落落磊磊。」如果沒有了死亡,世界會變成怎麼樣?(文/收訊不良)




展覽:《林良材70週年回顧展》
展期:2017/5/27-2017/6/18
地點:台北BellaVita寶麗廣場

提到雕塑作品,台灣民眾一般可能馬上想到的是雕塑家朱銘。林良材因為長期專注創作鮮少曝光,這次70年回顧展是一巡迴計畫,台灣的朋友可以搶先一飽眼福,看到完整的作品及本次展覽特別合作攝製的攝影作品。

創作風格從平面繪畫轉向了立體雕塑,以生鐵及銅板為創作媒材的林良材在工作室中揮動搥打著對於人體的觀察刻畫,無論是刻劃面部極富動感扭動表情的《讚嘆》或是巨型四公尺高的雙足肢體描繪《情人》等,絲絲線線的條理蔓生表層肌理像是眼球上因辛勞累積顯現的微血管,千錘百鍊的紋路讓人在無聲的世界中體察聲囂之下的寧靜凝視。(文/收訊不良)


文章同步刊載於聯合文學 6月號/2017 第392期

《台北物語》



《台北物語》基本上是認真想講個正經的故事,可能是相當社會寫實的,台灣本土劇裡那種倫理道德菜單上的,觀眾看了可以膝關節反射的情節,那8個角色的遭遇、發展、故事性,大概連續劇都常出現,而且重覆率之高。

然這電影技術性層面實在太多犯錯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但目前看來要這麼做,不知道事前的溝通要怎麼做,(蠻多臉書文寫過),卻也成為一場電影語言的對話,(不過真的無法享受那種怪異,也沒關係,就當作去看一個拍壞的電影教材也不是不行!),觀眾其實不是不敢致信劇情走向的荒謬、脫節、不妥,台詞之怪異(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演員沒在拍片現場反應),根本就是一起在抓漏,那個走位、鏡頭、過場、收音、剪接,全、部、壞、掉!
不知覺會覺得,其實大家(我是指連一般不看「藝術電影」的人,暫且用這詞,一時找不到要用什麼,也蠻懂這部電影出事的點)比如有好幾場戲,現場觀察一直大喊:「明明門就在旁邊,為什麼要走落地窗?」「Tony眼睛到底要看哪顆鏡頭?」「酒到底要搖多久?」之類的想法,其實蠻好的,畢竟成熟度高的電影,我們不會去討論那心中怪怪的地方,也是很基本的地方。

我大概從發現演員在背台詞那場戲就開始笑到尾,或是一些不知道這角色情緒怎麼來的地方,或是莫明的特寫,也笑了。但我不是嘲笑演員,或是什麼知識份子的鄙視,完全沒有,但這點好難證明,應該說,我很佩服演員們把戲演下去的勇氣。以及電影反公式常理供應的笑點,不對勁、不精確、不流暢,而且很正經在講電影想談的台北人的故事,(不過再強調,其實就是我們蠻常看到的那種),不知為何那種完成一件事的傻勁,有點感動,而且伴隨出戲院的解壓,在夜色中,莫名有種美。儘管,在任何意義上,《台北物語》都真的是一部「爛片」。

但它太「認真」了,無論是認真到出錯、出包、鬧事的部份。以致於我不說它不美,而是還沒有人看見它有美的部分。

轉自映畫偵探

【2017金馬奇幻速評:02】《殺威瑪先生》:少數族群及其不滿


評分:7/10

以驚悚片的容器作為諷刺英國當今社會內部的種族歧視,前半以一名政治系研究生為主角的悲慘遭遇作為底本,被標籤為魯蛇的移民後代,在血統、種族的區分下,即使是高知識份子一枚,也受困在論文繳交期限,及父親病危交迫之間,此片再再暗示,無論先進國或發展中國家,國界打開,然少數族群或任何階級流動已經失去可能。

在酒鬼、夜店成為英國週末城市icon,警察負責善後滿街醉漢,教堂、維多莉亞時期的建築也在資本主義至上的口號下而被出售,成為下一間供後人狂歡的場所,政府幫助夜店大亨裝上監視器的舉動,也與先前主角沙威瑪店裡的暴力事件,警方置之不理的態度形成對比,川普上任後的美國,更可能是本片欲討伐的現象。

與世危艱的交合,種族歧視的怒氣下終於化成殺人一舉,暗色調、高血漿提供惡的氛圍,在搖滾樂的來回穿梭之間,人物的互動雖短暫,然節奏調度讓每次出場都掌握到要點,也巧妙呈現出主角後來要面對的道德難題。

轉自映畫偵探

【2017金馬奇幻速評:01】《昨日盛開的花朵》:研究者的兩難


評分:6/10

本片放棄政治正確的態度,重拾、面對沉重、複雜、難以釐清頭緒的歷史集體記憶,但這並不代表它不夠認真嚴肅,相反地,在看似荒謬角色設定,與其展開對話的方式,反而在這類探討二戰歷史遺緒的電影題材中開出了一條新路。
導演在拉開線頭的身份認同,與微推理情節之下,讓從事學術工作的兩位主角去應對何謂研究者的兩難。比如,究竟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倫理規範是什麼?加害者能夠補償到什麼程度?學術研究者的身份要如何與自身的生命經歷對話、共處?加害者後代與被害者後代如何可能、以何等面貌共生?若拉回台灣的歷史情境,也能產生相當份量的對話。
故事在主角的研究機構的計劃主持人費曼突然過世,女主角以研究助理身份出現,而德高望重的費曼,生前遺願是舉辦一場關於奧茲威辛集中營的歷史研究年會,故事以籌備這場年會為背景展開。

在男女主角一路上互相調侃的對話,女主角被設定為會巴西柔道、講話毫無遮攔、性愛關係複雜的女生(而且是被害者後代,真的挑戰了政治正確的禁忌啊);而男主角不舉、學究性格、婚姻經營算失敗,情感壓抑,而且自己還是納粹後代,整路的辯論都集中在這場衝突,但又在一趟訪問旅行的互動之間發現彼此,那場餐廳上的一席談話裡:「大屠殺研究者可以談性,性愛研究者可以談大屠殺」的言論,像打破了什麼,機智又辯證。人非物,也非歷史的背景,或供史料撰寫的題材,而是仰賴經驗、感官過活的真實的存在。
在安藏了許多政治不正確的對話情境裡,比如「波蘭都產優秀的清潔婦」、「我只是想要用受害者身份讓你覺得我不無聊」,集刻板印象與動用自身身份來當作談資的對話,卻又能突然切開了不帶那麽多包袝看待歷史共業的當代。
另個值得探討的面向,則是戰後世代,與真正歷經過種族迫害與戰爭的倖存者之間的互動與關係。平和世代,無法親身體驗戰爭的殘酷本身,僅能依賴口述,卻仍舊無法真正理解,倖存者並非只想背理解成「倖存者」而已,他/她們亦是血肉之軀。
當男女主角為了奧茲威辛集中營的歷史研討會的募款,而到了某位遺老家中拜託時,倖存者也意識到,世人面對我,也只是因爲我有「曾經經歷過的事」可以講,而並非因爲「我這個人值得認識」而認識我。

因而,不斷反問男主角「你有沒有外遇?有沒有買過春?」想來場「人與人真實的社交」,或「我能不能在研討會上講我有整形過?」想改變他者的視野。而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倫理關係的從屬、位置的轉變,也能在男女主角從無到有的情感關係之變產生,究竟女主是愛上了男主的學術成就?還是存有真實情感?而兩人談論到要不要生下小孩的時候,竟也帶出了二戰的戰爭孤兒議題。
這部片同時也狠狠地嘲諷了當代學術研究的生態,像是「為補助而戰,就像為和平而做愛。」或「我是大屠殺研究者,我靠負面情緒維生。」則總能在鬧事的劇碼背後,突然來個不得不深思反省的警句。

電影中,男主角領養了一位非裔女孩,而女主與男主久後重逢後卻說,「我轉性了,我現在跟女人在一起」。不禁讓人反思,這曾經造成歐洲世界動盪、犯下許多戰爭罪行的國家,如今開放又前衛,實在讓人摸不透,好想立刻抓本《歐洲的心臟》來翻翻!

轉自映畫偵探

關於收訊不良

一個自由紀錄片段記憶的區域。

作者們:

收訊不良
時時接錯天線,收訊不良。

許人碩|不三不四假文青
政治不正確,藝術無產階級,深信John Berger說「只有在這種地方抗議,才能聚集足以擊敗都市抹滅人性的力量」,作品散見<鑽石水溝蓋>。

張祐瑄
擅長以文字紀錄當下,希望透過影評與人物專訪傳遞感動,並帶來更多討論與互動。作品曾發表於粉絲專頁411 B、女生而已campus及個人Medium。

FB:收訊不良
網址:http://bad-connection.blogspot.tw/
聯繫:badconnection2015@gmail.com

2020亞洲電影觀察團觀影筆記

 (編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