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2017四月份藝文精選


電影:日常對話

上映日期:2017/4/14
導演:黃惠偵
監製:侯孝賢
製片:李嘉雯
攝影:林鼎傑
剪輯:林婉玉
配樂:林強 許志遠 志樂制樂
發行:鏡象電影

「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夾雜在女兒及孫女的、台語及中文的、哭訴與撒嬌之間的心頭疑問,纏繞著家庭生活的心底呢喃。止血發炎、增生癒合,導演黃惠偵及團隊用攝影機輕撫看似癒合的傷口,直探陳年疤痕下的過往疑惑;剪輯師林婉玉回訪《我和我的T媽媽》影像素材,完成《日常對話》,一舉奪得柏林影展泰迪熊獎回臺映演。
以愛為名的探尋,可以繼續走到哪一步?視線穿透舊屋破窗的裂隙,一道透明窗花阻擋了進一步的窺探;緊鎖的質疑能否層層剝開?句句與親族對話欲言又止的線索,看似茶餘飯後的聊天,又掀起了多少看在眼底放在心底無法輕易脫口而出的逃避?
愛,到底有多沉重?(文/收訊不良)






演出:鯨之駅

團隊:南島十八劇場
地點:台南藝文特區拾壹庫+UBar
時間:2017/4/14~4/16

南島十八推出第三部城市舞台作品,邀請撰寫《艾草》及《迷路》的編劇曾玉潔跨刀改寫五歲孩童的記憶迷霧:與父親在合作大樓一隅偶遇的鯨身。詞語奔流之際,地景幻變,層疊樓舍拔地立起,也在震盪之中頹然跌落。
幽暗之中的聲波傳導,空氣中的波動依舊,演出場地「拾壹庫」改建自鐵路舊倉庫,舉行各式藝文展演活動,在音頻的擺盪縫隙,當凝結的時間再次流動,崩塌樓層內所聽聞的鯨之歌,是屬於城市貌變的悲嘆?還是內心無法止歇的橫流妄想?如果《52赫茲我愛你》中的獨唱鯨詠代表了寂寞之聲,那麼《鯨之駅》在傾頹的瓦礫之中,又如何呢喃出了更深一層的自我碎裂景致?
你聽見了「它」的聲音嗎?(文/收訊不良)







展覽: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時間:2017/1/15~5/14(交陪境)2017/3/25~6/25(全境)
地點:蕭壠文化園區
總策展人:龔卓軍
策展團隊:陳盈瑛、高森信男、陳伯義、陳宣誠

交陪一詞源自臺灣廟宇文化中自發形成的聯境組織,於慶典活動中具有相同精神信仰的廟宇互相邀請彼此加入的廟慶出巡行列。籌備及發展許多周邊事件、相關田野研究、座談活動……等歷時兩年的《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初期團隊在沙淘宮整建現場的廟宇花崗岩石刻畫保存難題中,後續決定採用拓印保存的廟宇畫師潘麗水作品,也於展場完整展現。
引用策展人於《交陪藝術誌》文中提及:「在疊層繁複與歷史悠久的寺廟藝術中,我們當於何處尋找到它們的『當代性』?」以島為名的城市浮洲影像裝置及主展館,將民間影像及台灣攝影史、美術史、當代藝術史揉合,提供給新世代思維的翻轉。(文/收訊不良)







音樂:LONERS GET LONELY TOO

專輯:《Loners Get Lonely TooEP
藝人:Magnus Bechmann
發行年份:2017/01
發行公司:Brilliance

來自挪威,發跡自By:Larm festival,年僅20歲的Magnus Bechmann這張EP展現其對樂曲掌握的早慧自信,與製作人 Erlend Mokkelbost合作之下,歌曲每個斷點的切入都流暢自在,彷彿嚐到入甜味的grunge,每首歌詞乍看之下都相安無事,然表面下幾乎都是悲傷後的自省,可他總能找出解套,使你下一刻卻又如同奔馳在日落大道上,留下歡快後的殘影,吉他與編曲毫無拘束地溶解交織,思緒正在走壁飛簷。同名單曲〈Loner Get Lonely Too〉在其擅長的吉他solo陪襯下道出微甜的寂寞,〈Second Chance〉副歌唱著 "You could get a second chance,If you wanna change it all,You could get a new life,If you call the number on your screen" 像是要拉你一把,卻又迎來一記輕微耳光,回到現實。(文/許人碩)


文章同步刊載於聯合文學 4月號/2017第390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亞洲電影觀察團觀影筆記

 (編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