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台北物語》



《台北物語》基本上是認真想講個正經的故事,可能是相當社會寫實的,台灣本土劇裡那種倫理道德菜單上的,觀眾看了可以膝關節反射的情節,那8個角色的遭遇、發展、故事性,大概連續劇都常出現,而且重覆率之高。

然這電影技術性層面實在太多犯錯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但目前看來要這麼做,不知道事前的溝通要怎麼做,(蠻多臉書文寫過),卻也成為一場電影語言的對話,(不過真的無法享受那種怪異,也沒關係,就當作去看一個拍壞的電影教材也不是不行!),觀眾其實不是不敢致信劇情走向的荒謬、脫節、不妥,台詞之怪異(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演員沒在拍片現場反應),根本就是一起在抓漏,那個走位、鏡頭、過場、收音、剪接,全、部、壞、掉!
不知覺會覺得,其實大家(我是指連一般不看「藝術電影」的人,暫且用這詞,一時找不到要用什麼,也蠻懂這部電影出事的點)比如有好幾場戲,現場觀察一直大喊:「明明門就在旁邊,為什麼要走落地窗?」「Tony眼睛到底要看哪顆鏡頭?」「酒到底要搖多久?」之類的想法,其實蠻好的,畢竟成熟度高的電影,我們不會去討論那心中怪怪的地方,也是很基本的地方。

我大概從發現演員在背台詞那場戲就開始笑到尾,或是一些不知道這角色情緒怎麼來的地方,或是莫明的特寫,也笑了。但我不是嘲笑演員,或是什麼知識份子的鄙視,完全沒有,但這點好難證明,應該說,我很佩服演員們把戲演下去的勇氣。以及電影反公式常理供應的笑點,不對勁、不精確、不流暢,而且很正經在講電影想談的台北人的故事,(不過再強調,其實就是我們蠻常看到的那種),不知為何那種完成一件事的傻勁,有點感動,而且伴隨出戲院的解壓,在夜色中,莫名有種美。儘管,在任何意義上,《台北物語》都真的是一部「爛片」。

但它太「認真」了,無論是認真到出錯、出包、鬧事的部份。以致於我不說它不美,而是還沒有人看見它有美的部分。

轉自映畫偵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亞洲電影觀察團觀影筆記

 (編輯中)